学校主页
理论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测评指标 > 理论教育 > 正文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17-11-23    发布人:新闻中心 李传阳

为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布局优化调整的要求与精神,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根据《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科建设规划纲要》,结合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现状、特色和优势,整合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资源,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科现状

(一)学科基础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6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讲师18名;学位结构:博士23名(含4位博士后),硕士10名(2位博士在读),学士3名;年龄结构:50岁到608名(均54岁以下),40岁到5012名,30岁至4016名。学院除专任教师以外,现有校外特聘教授1名,校内兼职教授4名、兼职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学位3人)。上海市“阳光计划”学者5人,获市高校思政课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资助计划1人。

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

学科结构。学院现有师资的学科背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国际政治学、中共党史等。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学院秉持服务学校高水平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在学科建设中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归属和学科意识,二是凝练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科研究方向。目前,团队成员学科结构基本合理,年富力强,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良好架构,充满生机和活力。

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二级教学单位,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诚信教育特色课程、人文社科和国际视野类选修课的教学,现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和“大学生诚信教育”六门公共必修课,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西方智慧”、“国际经济关系与经济组织”、“上海城市史”、“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评介”和“家政关系”等20余门通识类选修课。

“十二五”期间,两校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均获市级精品课程立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已建成市教委重点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已建成学校精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已建成学校重点课程。一批青年教师在“长三角”和上海市等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学院前身之原立信思政部和原金融社科部先后于2012年、2013年承担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此外,还承担了多项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科研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权威期刊《近代史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世界历史》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项,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见附表。

社会服务与决策咨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积极参加多种社会服务工作。“十二五”以来,多名学科骨干被遴选为专题宣讲成员。1位教授被选举为市级学会副会长,3位教授被遴选为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分别参与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这在本市同一层次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1位教授被上海市委讲师团遴选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宣讲团成员,应邀在本市15个区的20多家单位和浙江宁波等地专题宣讲;2位教授被选聘为上海市教卫党委“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经市教委德育处安排,1位教授被聘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硕士生导师,目前正在指导2名硕士研究生。此外,3位教授应邀分别参加上海大学品牌项目“项链模式”专题讲座,另有多名学科骨干或应邀给本市多所大学开设专题学术讲座,或担任重要学术会议的主持人或点评专家。

国际合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历来重视国外研修和国际学术交流。“十二五”以来,多名学科骨干赴国(境)外进修培训。1名学术骨干获日本爱知大学博士学位。4名骨干奉派赴美国大学脱产学术研修一年,1名骨干应邀赴英国沃德福德大学、法国巴黎商学院学习交流,1名骨干奉派赴台湾大学学术研修3个月。2015年暑期3名学术骨干应邀赴日本爱知大学学习交流。此外,还接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徐新义教授来访讲学,开展交流,洽谈国际合作。

(二)发展瓶颈

新学校两级管理不到位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学校的两级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到位,二级学院缺乏必要的人、财、物方面权限,使得学科骨干的引进受到限制,部分制约了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的学科建设经验不足。由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并校后原来两个教学部合并组建的新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直处于学校发展的边缘,原有的学科建设意识本就不强,学科负责人尚未积累起必要的学科建设和管理的经验。

科研成果的层次不高,尤其缺乏重大项目的突破。现有科研成果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不多,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是零;权威核心期刊论文不多,分布不均衡;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更少。

学科方向上的特色凝练不够。由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大部分都来自于哲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归属不够强,存在着学科建设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凝聚力不强和单打独斗的状况。尤其是在服务于学校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研究方向的服务性和特色性不够鲜明。

学科和科研团队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院在师资队伍规模、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比重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但还缺乏学科建设所需要的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等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学科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

(一)学科愿景

当前,我们既面临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良外部环境,又值两校合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得到几何级数般壮大的历史性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更多的是机遇。在五年以内,整合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力量,首先争取获得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立项,在此基础上,争取以较小代价申报并尽快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的突破,为学校学科建设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员搭建一座发展平台。

(二)发展目标

近期发展目标(2017):

1、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四个二级学科科研团队;

2、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

长期发展目标(2018-2020):

1、以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标准组建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团队;

2、力争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突破;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

(三)建设思路

以成功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战略目标,以“整合资源、共同发展、重点扶持、突出特色”为原则,聚焦学校高水平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目标,汇聚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发表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建成一支高质量、高层次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调结构、转方向、补短板”、“精确发力”“精准落实”等超常规发展方式,尽可能地集中全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重点,培养和引进学院学科发展急需的重点人才,并通过加强学院党政班子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

三、学科布局

总体布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305硕士点为目标,拟培育或引进1名一级学科带头人,整合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源,立足学院的教学机构和科研平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二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重点建设。根据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核心成员的学术状况,学院将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两个二级学科。具体学科布局和发展方向如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学科代码:030501

学科带头人:孙玉良教授

学科方向:

1)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信用文化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与经济伦理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代码:030503

学科带头人:徐光寿教授

学科方向:

1)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与理论创新

2)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与党际关系

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

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科代码:030505

学科带头人:郁顺华教授

学科方向: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研究

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代码:030506

学科带头人:孔祥成教授

学科方向:

1)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问题研究

2)近代中国与世界基本问题研究

3)中国近代化进程研究

四、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与支撑平台建设

1、汇聚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

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关键靠人才。“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围绕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二级学科方向,整合全校资源,以队伍建设为基础,通过校外引进和校内培育等方式,集聚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高层次旗帜型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在该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其中,聘请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著名学者1-2名担任本学科特聘教授,引进5-6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形成一支学科布局完整、知识结构合理、科研效果明显、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梯队。

2、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以四个学科发展方向为目标,分别建立“信用(诚信)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制度建设研究所”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所”等科研研究机构,作为学科建设的支撑平台。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学位点的建设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课程,切实在教学语言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教学成果,积极申报国家级和上海市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遴选一批教学有特色、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通识类选修课,打造特色教学品牌,形成有影响力的课程集群。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凝练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特色,推出《信用中国》通识课程。

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为抓手,使学科建设上台阶

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龙头。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要求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学院以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要求,分阶段有步骤地有计划地持续推进学科布局。在广泛充分调研上海市以及国内同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下,充分吸收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发挥自己的优势,补齐自己的短板,突出自己的特色,不断凝练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教师创造发展的平台。第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学校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作为学校主干学科的支撑,更要谋求自身的发展。第二步,成功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这将是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科学研究的水平

CSSCI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年递增20%(以2012-2015总数为准),在各级各类刊物年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其中,在《近代史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国家顶级期刊上发表或转摘论文2—3篇。同时,出版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10-12部。力争获得重大项目的突破,获批国家级研究项目5-8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0-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4项。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4-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1-2次。

此外,在CSSCI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篇以上。每年出版教学研究论文集1部。编写精品教材1-2部。获批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5-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比赛、教案系列、疑难问题解答项目5-8项。建立省部级以上研究基地(如上海市“名师工作室”、择优推广计划等)1-2个。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

五、重要举措

(一)实施各类学科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1、培养:鼓励、支持现有教师与学院学科建设方向动态流动;通过项目资助等形式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给予重点扶持;培育本学科核心成员(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5-8名;

2、借智:围绕学院发展急需的人才制定培养和引进政策。聘请1-2名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著名学者担任本学科特聘教授,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指导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攻关,并以学院名义发表重量级的学术成果。

3、引进:三年内培育或引进1名一级学科带头人,确保每年至少引进1-2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既可承担思政课教学,又能胜任学科建设任务。

4、研修:组织本学科核心以上成员参加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修、交流,接受培育,以弥补学科建设经验的欠缺。

通过以上举措,学院凝聚一批政治坚定、学养深厚、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创新力强、团结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二)实施学科方向凝聚和学科团队组建计划

现有教师应服从并服务于学院发展大局,调整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动对接学院学科建设方向。学院根据教师的研究兴趣和成果,组建四个二级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可以交叉,实行动态管理。学院制定学科贡献度考核指标体系,对全院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是遴选学科骨干出国研修、访学,职称晋升晋级、津贴发放等的重要依据。学院的内设机构、研究队伍、研究方向、人员招聘、业绩考核、对外交流等各项规章制度,都应围绕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要求来制定,以此来强化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在学院发展中的统领作用。

(三)实施优秀研究成果培育、激励计划

制定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培育计划、重大科研成果培育计划、重大科研成果奖励计划,加大对科研创新团队、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青年教师的科研激励力度以及对科研成果,尤其是重要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培育特色项目、制定各种奖励政策等方式,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确保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取得显著发展。

鼓励教师的学科教育特色、学科方向研究交叉和服务特色。服务于学校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紧密关联的经济类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的哲学、政治学、党史党建等学科建设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新发展点的培育。

(四)实施优秀教学人才培训、激励计划

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要统筹学科和教学两支队伍建设,打造学科教学一体化教师队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鼓励、支持并吸收学院文化素质课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拔、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教育教法得当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行中班教学。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安排专职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分批实施国(境)外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支持学院负责人、教学科研骨干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支持教师到国内外相关知名大学进行访学交流。努力创建名师工作室、申报教育部择优计划等方式,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联动作用,健全完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选聘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学院领导班子、部(所)负责人和党支部建设,为落实学院“十三五”规划奠定坚实的组织保证

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学科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贯彻和落实学院“十三五”各项任务的基础和条件。面对学院“十三五”规划,学院领导班子、部(所)负责人和广大党员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个大局,自觉对接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研究方向,并主动承担学院发展重任,严格要求自己,团结一致,从而为带领全体教师贯彻、落实学院“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在学科管理上精确用力、精准落实,加强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为实现学科建设目标提供制度保证

学院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涉及学院学科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其指导和研究、咨询、评价、服务作用。同时,学院将进一步制定、完善并强化学科贡献度在学院发展中的评价和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设学院的学科建设。

3、充分用好学院现有学科专项经费,广泛筹集其他经费,为落实“十三五”学科规划提供经费保证

学院“十三五”学科规划中的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优秀研究成果培育与激励计划、特色项目的培育与科研平台的搭建计划、优秀教学人才培训与激励计划,等等。完成这些计划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尤其需要经费支持。学院在充分、合理使用好现有学科专项经费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广泛筹集学科带头人培育与引进经费、青年教师培育经费、学科建设与学科项目培育经费、教学基地建设与教学创新项目培育经费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11.28

支撑材料